环球快资讯:GP生存现状研究:募资回暖遥遥无期,机构专注修炼内功
伴随着全球经济动荡、疫情起伏等多重因素,行业变量凸显,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股权投资市场也信心不足,LP避险情绪蔓延,市场活跃度下滑。面对复杂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悲观者选择观望,乐观者寻求破局。
母基金周刊对近300家行业主流活跃GP、LP进行调研(调研时间范围为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从调研结果来看,LP出资谨慎,抱团趋势明显,政策型、财务型、产业型是市场的主力军。
(资料图)
从调研数据来看,机构DPI普遍不乐观,投后赋能机制迭代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仍需提高。
募资市场两极分化,大额出资减少市场活跃度欠佳,募资市场不乐观,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从募资环境来看,46%的GP认为市场仍然募资困难且资金将小幅减少,近三分之一的GP认为募资金额与2021年相比保持不变或是资金将小幅增加,仅有6%的GP认为募资回暖且资金更加充足。
资金往头部聚集,规模较小或能力不足的机构募资极为困难,对GP提升自身差异化、专业化的能力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从募资规模来看,GP新募资规模及LP平均出资规模都不高,40%及以上的GP近一年新募集资金量集中在10亿-50亿元人民币,仅有12%的GP近一年新募集资金达50亿元以上。
募资难在宏观层面并未出现转机,但能募到资的GP平均募资时长与资金到位情况表现较好。75%的GP在0-12个月完成新基金的募集工作,超过一半的GP反映过去一年的资金已全部到位。
投资规模、数量迎双缓宏观经济、复杂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叠加,进一步抑制一级市场情绪,进而影响投资交易活跃度,投资规模和数量迎双缓。
调研数据显示,78%的GP近一年投资案例在30个以内,仅有12%的GP投资案例达50个以上,其中70个以上项目的GP仅有7%。
投资规模上,63%的机构年度投资额在10亿元以内,其中1亿元-5亿元区间内的投资规模占比最高,达32%,其次是10亿-50亿元,占比29%。
三足鼎立,政策型、财务型、产业型为市场主力军
受政策诉求、返投等要求,以往机构最青睐的资金来源并非为引导基金,而在募资艰难的当下,机构对引导基金的态度出现回转。
根据调研数据,50%以上的GP最青睐的出资人类型与主要资金来源均为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其次是金融机构,包含银行、保险、券商等。
从实际出资来看,政策型、财务型、产业型LP为当前GP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84%的GP认为,政府引导基金是其主要资金来源,75%的GP认为市场化母基金、高净值个人等财务型LP是主要资金来源,73%的GP认为上市/非上市公司等产业型LP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只有32%的GP认为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LP是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排他)
受限于风险偏好及监管影响,金融机构实际出手偏谨慎,尤其是险资,多半会选择自有体系下的机构、国资背景机构、以及获得过同类型险资出资的机构。
不过随着政策、监管信号推动,以及市场需求和机构主动破局的迫切需求下,信托、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钱逐渐涌入一级市场,为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引导基金愈发受青睐,出资比例呈上升趋势引导基金承载了市场大钱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引导基金单笔出资最高达30%,近两年,部分地区引导基金提升出资比例到50%甚至60%。
从调研数据来看,近一半的GP反映,政府引导基金占其全部LP出资规模的10%-30%,有22%的GP表示引导基金占其全部LP出资规模的30%-50%,这背后也反映出随着市场需求和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推动,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也在逐步调整。
从返投要求完成度来看,有近80%的机构反映,已完成50%以上的返投要求。有37%的GP反应,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返投比例,该完成度整体占比最高。其次是完成要求的80%-100%,占比20%。仅有11%的机构反馈返投要求完成度达50%以下。
返投要求和投资领域为LP主要诉求当前市场两级分化且马太效应明显,政府引导基金通常青睐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影响力的GP,同时随着宏观环境愈加动荡不安,对GP的投后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也抱有更高的期待,许多中小GP认为返投要求过高无法实现,其次注册地限制、投资领域等要求,也是GP在寻找引导基金时难以跨越的鸿沟。
调研显示:有77%的GP认为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难点是返投要求,其次是子基金注册地要求,有32%的GP认为注册地为引导基金投资中的难点。
反观LP的要求,多集中在返投比例、投资领域,分别有55%和54%的LP对子基金有返投和投资领域要求,其次占比较多的是子基金注册地要求,达47%。可见返投要求、投资领域、子基金注册地等均为引导基金最看重的诉求,也是GP在获取引导基金出资时的难点所在。
不过在各地政府拼招商、抢资产、强落地的驱使下,引导基金主动或被迫的进入内卷的状态,各地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推动创投行业发展,返投比例降低、返投限制放宽、注册地不设限等成为引导基金尤其中西部地区引导基金的新特点。
GP、LP对重点投资领域存在偏差创业投资基金、成长和扩张期投资是GP主要开展的业务类型。在重点投资领域方面,GP和LP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未来一年,GP最关注新能源、信息化IT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投资,对房地产、金融与文化传媒领域的兴趣极低。
与LP关注的投资领域相比,GP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关注度较低,对消费行业的关注度过高,是LP的十倍。
GP和LP这两大群体,对于投资、募资难等看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也是造成双方认知偏差中的重要一环。
投后赋能加深,对被投项目把控更专业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机构专业化进程等推动着机构对投后管理的重视,多数机构开始关注对项目和LP的赋能机制。
根据调研数据:61%的GP设立了独立的投研部门,对拟投项目的判断标准和把控方向也更加专业。
其中对拟投项目最重要的判断标准由高到低分别为:优秀的企业创始团队、产品技术创新性、潜在的市场规模与细分领域的领军/垄断地位等。然而,仅有8%的GP关注拟投项目是否会受到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
从双减与互联网监管等事件来看,我国政策对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GP未来应时刻关注监管趋势,深刻研究政府战略纲领等指导性文件,定期与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提高对所投行业的监管理解与认知。
从投决成员构成与投决机制来看,50%以上GP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均由机构内部成员构成,遵守少数服从多数,设置/不设置一票否决权的原则,仅有1%的GP可选择独立投资项目。
GP与LP之间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近三年,疫情成为抑制GP与LP线下沟通的重要因素,然而对双方而言,保持信息对称,不仅可以帮助GP与LP提高管理效率,更能提升双方的信任值。从调研数据来看,近一半的GP都能与LP保持较好的沟通频次,仅有0.5%的GP反应每半年与LP沟通。
投后管理是LP选择GP的重要筛选条件,也是GP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调研数据,70%以上的GP对被投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为“投资+投后”共同负责制,仅有5%的机构采用投后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制。
从投后服务内容来看,包含上下游客户推介、开拓融资渠道、人才引荐、企业战略规划、品牌推荐与退出指引等。只有不到一半的GP做到了内部管理,如PMO服务与信息服务。
近半数机构团队激励比重不足30%GP团队总人数普遍分布在1-20人、或20-40人。近期市场环境不佳,LP出资更加谨慎,也更为关注GP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调研数据来看,80%的GP合规风控员工数量为1-5人。
近半数GP的募资团队由1-3人构成,以小团队的方式展开投资交易,仅有6%的GP募资部门人数达到10人以上,以头部机构为主。募资团队人效方面,59%的GP实现了人均一亿元以上的效益,近三成GP达不到5000万的平均人效。
GP团队薪酬方面,50%以上GP的管理团队薪酬占全部人员薪酬比例20%-50%。激励体系方面,27%的机构反映,团队激励占carry的比例为20%-30%,37%的机构表示GP投资团队激励占carry的比例达到30%以上。
ESG/绿色投资基金参与度较少,GP实践经验不足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推动,ESG、碳中和热度不断,然而,专门设立相关投资部门的机构依然是少数。
调研显示:78%的GP反映没有设立ESG/绿色投资/责任投资相关部门、岗位或基金。且相关基金设立情况也不乐观,仅有18%的机构反馈设立有相关领域基金,33%的机构表示近期打算设立,近半数机构表示近期不打算设立。
对于已设立ESG/绿色投资/责任投资相关部门、岗位或基金的机构,大多数GP对ESG领域的实践经验不多,仅停留在研究与流程体系设置。50%以上的GP对ESG投资环节参与到了投前尽调、投资决策的阶段,仅有17%的GP设置了相关基金条款。
近8成机构DPI不足1,S热度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距退出方面,项目退出时,GP与LP之间的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是整体分配,先回本再分利。GP本调研年度退出项目集中在1-5个,退出金额普遍达到1亿-5亿元人民币、10亿-50亿元人民币,18%的GP反映暂无现金退出。
退出情况整体不乐观,近三成GP的综合IRR达到40%以上,综合投资回报倍数MOIC为3,但产生的DPI数据并不理想,近七成机构综合DPI不足1,其中有半数机构DPI仅达到0-0.5。
S基金作为退出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全球投资来看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最近几年在国内也备受关注,然而半数左右的GP表示目前暂无基金份额转让需求且暂未实施过S基金交易,主要保持观望态度。
从份额转让原因来看,资金流动性需求占比较大,达27%,其次是调整投资组合和政策监管等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有超半数机构表示暂无份额转让需求,这与市场持续的热度呈现反差。
究其原因,国内S市场发展不成熟,各项机制不完善,交易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买卖双方存在信息不透明,增加了一定的风险性,多数机构呈观望状态。
S基金目前在国内的渗透率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随着体制机制的提高,发展是必然趋势。
寒冬之下,GP专注修炼内功,提高软实力水平2022年,宏观环境更加动荡,疫情反复等因素叠加,对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募资端来看,市场两级分化,资金头部聚集,LP出资谨慎,GP大额募资金额占比较低。政策型、财务型、产业型LP是市场主力军,GP募资规模及LP平均出资规模都不高,资本仍然处在寒冬之中,但筹措到资金的GP平均募资时长与资金到位情况表现良好。
机构保持谨慎与理性的投资态度,投资数量与规模迎来双缓。GP投资数量普遍为30个以内,投资规模分布在1亿-5亿元,投资数量与投资规模都不高。在投资领域方面,GP与LP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出现偏差,与LP关注的领域相比,GP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关注较低、对消费行业的关注较高,未来可以根据政策与市场环境做出适当调整。
投后赋能机制迭代升级,软实力能力愈发强大。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进入存量优化转型关键期,对GP的专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GP与LP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率,设立了单独的投研部门,在投决体系、投后管理、投后服务内容等方面制定了专业化、科学化的机制,实现了较高的价值创造、服务赋能与组织治理的软实力水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提高。我国政策法规对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极少数GP会关注拟投项目是否会受到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此外,近两年我国大力支持社会责任投资,但大多数GP在ESG/绿色基金领域的投资准备不够充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提升。
退出情况一般,S交易未来的发挥空间较大。近一年,GP的退出项目数量、退出金额都不高,DPI普遍没有达到1。S基金作为退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内备受关注,但大多数GP主要保持观望态度。随着S交易机制的成熟与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说,尽管市场暂未出现回暖的迹象,LP出资谨慎、GP投资放缓、退出情况一般,但机构逐渐关注内功的修炼程度,着重提升自身软实力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策略、投资机制与投后赋能等方面的能力,趋向差异化、专业化发展路径。
资本寒冬之下,机构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力,默默积蓄力量,优化现有结构,调整方针策略。以便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标签: 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