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模式”究竟属于什么“违禁品”?——黑模式合规监管系列一:黑模式主要类型及典型示例

2022-12-27 05:40:28来源:36氪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卸载客户端时,要求你填写卸载原因,并弹出各种弹窗,或是挽留、或是确认; 购买车票进入支付页面时,“继续支付(加XX元疫情保障)”的选项被黄色标亮,“放弃”的选项则以白底灰字呈现; 618、双十一、双十二,回复“退订”“TD”后仍然无法退订的营销短信; 订阅视频网站会员时简单快捷,取消“连续续费”时却复杂艰难……

以上这类或是通过页面、或是通过文字“蛊惑”、“诱导”消费者的“套路”,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平台“精准割韭菜”的工具。国外用户体验设计师哈里·布里格诺尔(Harry Brignull)对此取了个十分生动形象的名字——“黑模式(Dark Pattern)”。

翻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能够寻觅到黑模式监管的法律依据。比如,“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又如,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等。

然而,如何准确辨别和界定黑模式,如何认定黑模式所侵犯的消费者权益,却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黑模式究竟指什么?平台经常使用的黑模式主要类型包括哪些?使用黑模式是否会侵犯消费者的利益?黑模式最终是否会被纳入合规监管视野?

为解答上述困惑,我们撰写了《黑模式合规监管系列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平台典型的黑模式类型,结合欧盟、美国等域外黑模式监管趋势与启示,探讨黑模式在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希冀为尚处灰色边缘地带的“黑模式”带来一丝“光明”(“Bring Dark Pattern to Light”)。

一、什么是黑模式?

黑模式最早起源于用户体验设计师哈里·布里格诺尔(Harry Brignull)于2010年创设的黑模式网站(darkpatterns.org),在网站耻辱墙(“Hall of Shame”)板块揭露了大量平台(包括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的欺骗性设计,由此引发大家开始真正关注“黑模式”。

黑模式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参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于2022年10月发布的论文《Dark Pattern Commercial Patterns》,主要是指“一种使用数字选择架构(digital choice architecture,指影响用户在数字环境中做出的选择)的商业实践(尤其是在用户界面中使用),其颠覆或损害消费者的自主性、决策或选择,经常欺骗、胁迫或操纵消费者,并可能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损害可能很难或无法进行衡量”。

在“眼球经济”之下,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平台为了实现前端获客、中端转化、后端维护的目的,或有心、或无意地会利用界面及内容的欺骗性手段,蛊惑用户订阅会员、购买原本不会购买或购买数量较少的商品/服务、诱导分享、提供了超过必要范围的个人数据、放弃注销等。

从短期来看,大多数用户是被“唬住了”,会带来平台KPI、转化率、复购率、业务收入等指标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一方面用户也会“反套路”,另一方面用户对于平台的信赖感也会持续降低,一旦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用户会毫不留情的走开。

然而,长期的利弊无法予以准确预判和简单量化,在当前合规监管尚不明朗、没有法律明令禁止的情形下,为了眼前的利益,还是有大量的平台为此“前赴后继”。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黑模式”会盛行至今的原因。

二、哪些属于黑模式?

黑模式的具体展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大致可以总结归类为两类,一是基于内容的黑模式(content-based pattern),二是基于界面的黑模式(interface-based pattern)。对此,我们梳理、总结了常见的黑模式类型并提供典型示例如下:

(一)基于内容的黑模式

1.定义

基于内容的黑模式指与具体展示的实际内容(包括句子及信息组成的措辞及上下文语境)有关的黑模式。比如在用户通知/提示页面,使用双重否定的方式使得用户产生误解(如“请不要不分享我的个人信息”、“请不要在下面取消你不想安装的附加软件”等)。

2.典型示例

(1)情绪引导

在该模式下,平台通过吸引用户的情绪来影响用户的选择。如国外某APP通过以下表述鼓动用户分享他们的地理位置:“嘿,你是孤狼吗?但与他人分享和联系有助于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分享您的地理位置!让你周围的地方和人唤醒你!”。

又如主要面向儿童用户的某国外手机游戏中,当儿童用户选择不进入下一个关卡时,应用内的游戏角色会说“你想放弃吗?”;或者当用户闲置时,应用内的游戏角色会说“你让我想睡觉吗?”,从而通过情绪引导的方式迫使儿童用户延长游戏时间。

(2)矛盾的信息

在该模式下,用户不确定他们的选择/数据是如何被处理的,以及他们在行使权利时可能对其拥有什么样的控制权。

如在下图所示国内某APP中,切换开关的位置与文字并不匹配。一般情况下,如果界面上的开关在右边,通常与功能的开启有关,但在该APP中,却代表着功能的关闭。该 APP通过相反的表述引导用户对“关闭”程序化/个性化广告 的开关保持默认关闭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其法定享有的自动化决策/算法推荐服务拒绝权的便捷行使,容易造成用户理解歧义,导致用户产生错误认识,从而未能正确行使“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的权利。

(3)信息过载

在该模式下,用户会面临大量的请求、信息、选项或可能性,以促使用户共享更多的个人数据或无意中允许了违背其自身预期的个人数据处理行为。比如国内某APP的“设置”界面罗列了多个与数据保护措施相关的子功能板块(“账号与安全”、“隐私”、“了解与管理广告推送”、“个人信息管理”,其中“个人信息管理”页面又嵌入了“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如果打算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他很有可能不知道究竟应该进入哪个功能页面。

(4)缺少层次感

在该模式下,用户难以定位/导航到具体内容并理解平台相关设置的目的。如在国外某APP中,大部分的隐私保护数据是按照以下顺序呈现的:最严格的选项(如与第三方在最小范围内共享数据)---有限的选项(介于最严格的选项与限制性最小的选项之间)---限制性最小的选项(如与第三方共享数据的范围不受限)。然而,这种排列方式并不适用于最后一项设置,此时,选项是按照限制性最小的选项---有限的选项---最严格的选项排列的,用户基于思维惯性将可能做出完全不利于自身权益的选择。

又如国外某APP呈现的隐私政策文本篇幅很长,多达70多页,然而,隐私政策本身并以标题和内容维度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该APP在页面侧边栏或顶部也没有设置任何导航菜单,导致用户无法方便、快捷地访问他们正在阅读/寻找的部分。

(二) 基于界面的黑模式

1.定义

基于界面的黑模式是指与界面显示、浏览或与用户交互的方式有关的黑模式。如在用户注销账户时,通过强制要求用户填写注销理由、向用户展示解决其所填写注销理由的方法等步骤/流程,延缓了用户注销账户的效率。

2.典型事例

(1)灯下黑

在该模式下,平台利用视觉上偏差影响用户选择,用户很有可能不会注意到相关文字或选项。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于2019年指控AH Media欺诈消费者,理由是AH Media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护肤产品试用时,并未显著告知消费者提交试用申请即为同意成连续订阅会员,仅通过页面底部一块小号灰色字体予以提示(“一经提交,即意味着您同意我们的用户协议,且在您14天试用期届满后,您将自动成为我们的订阅会员。您可通过拨打电话随时取消。”)

(2)默认选项

在该模式下,平台以期待用户忘记或未想起为原则进行设置。如在国外某APP中,当用户输入出生日期后,选择分享范围时,虽然界面上提供了一些侵略性较低的选项,但却默认选择了“与所有人分享”这一选项。

(3)超过必要

在该模式下,用户在获取信息或控制相关功能设置的过程中被加以各种阻碍或障碍,使得其行为难以或不可能实现。

法国数据保护机构CNIL曾于2022年指控Google.fr 和Facebook Ireland 没有为法国用户提供足够的退出按钮来拒绝接受Cookie。Google.fr 和Facebook Ireland 提供了一个按钮,允许用户立即在其平台上接受Cookie。但是,没有相同的按钮允许用户拒绝接受Cookie。相反,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拒绝所有Cookie,而只需点击一次才能接受所有Cookie。最终Google.fr 被罚款1.5亿欧元,Facebook Ireland 被罚款6000万欧元。

(4)隐私迷宫

该模式与信息过载实质相同,区别点即在于通过设计复杂的艰深页面/路径,从而迫使用户放弃相应选择。

在该示例中,与数据保护权利有关的信息至少有四个界面。虽然隐私政策告知了用户拥有的所有权利(访问权、删除权、可携带权等等),但并没有设置超链接转到每项权利的相关设置页面。相反,当用户访问他们的账户时,他们将找不到关于可以行使的这些权利的任何信息。这种隐私迷宫迫使用户在许多页面中寻找行使每项权利的地方,而且基于他们的浏览情况,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拥有的所有权利。

三、黑模式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危害?(一) 侵犯消费者权益

毋庸置疑,黑模式侵犯了用户的消费者权益。平台利用黑模式通过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与用户达成交易,诱使或强迫他们订阅会员、购买平台商品/服务等,侵害他们的自主决策及选择的权利,致使其未能行使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自主注销账户等的权利。

如美国联邦与贸易委员会曾于2020年指控Age of Learning在账户注销环节涉嫌欺诈消费者。当用户试图注销账户时,整个流程非常繁琐,总共需要浏览6-9个页面才能完成注销。最终Age of Learning 以1000 万美元与FTC 达成和解,超过970 万美元将用于206814 名消费者的退款。

而这对于儿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弱势群体而言,将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后果。不少APP利用黑模式诱惑儿童用户“使用成瘾”或是在父母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形下引导其进行APP内购买。如谷歌及亚马逊都曾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控诉引诱儿童在未经父母授权的情形下完成APP内购买,而分别向消费者退款1900万美元与7000万美元。

(二) 侵犯个人信息权益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黑模式法益侵犯的范围也逐渐从消费者权益向个人信息权益进行拓展。

在黑模式下,用户的个人信息并未能按照公平、透明的基本处理原则被处理,用户在不知情、被诱导或强迫的情形下向平台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信息。平台亦未遵循“设计和默认的数据保护”(“Data Protection by Design and by Default”)的基本原则,合法且在最小必要的范围内使用用户数据。

同样地,这一数据处理模式,亦将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基于儿童并不真的理解与他们行使个人信息权益相关权利时可能的风险与后果,而又容易受到诱惑。在儿童本身理解力受限的情形下,平台再利用黑模式向儿童提供相应服务,引诱其对外提供或分享更多的个人数据,将会对儿童的个人信息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三) 不正当市场竞争

黑模式的滥用将造成市场扭曲性的竞争。通过降低市场竞争的透明度,黑模式阻碍了消费者根据产品优点选择最佳公司的能力。使用黑模式的企业,可以在获取更多收入、个人数据而无需对应提供更好质量的商品或服务的情况下,获得与不采用黑模式的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而对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巨头则可能会利用黑模式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如果不加以规制,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就会减弱,最终将导致消费者对于整个市场失去信任并离开,而这将误伤到一批未使用黑模式的诚实企业,从而破坏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

四、结语

黑模式无处不在。它通过五花八门的界面设计与文字,操纵用户做出无意识、非自愿甚至可能有害的决定。这或许会为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提升,但从长期来看,最终会因侵犯用户的消费者权益、个人信息权益及造成不正当竞争,而为企业、用户及整个市场带来长期的负面消极影响。

事实上,欧盟、美国等域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滥用黑模式所带来的危害,纷纷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司法或行政执法的方式,实现对于黑模式的合规监管。而对于当下平台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而言,面对“黑模式”又将何去何从?

对此,我们将于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分析、梳理域外现行黑模式合规监管实践,同时结合中国黑模式现状,探讨中国对于黑模式的可能监管趋势。

标签: 主要类型

上一篇:世界热议:“氢”尽所能,产业提速
下一篇:环球视讯!未来十年,AIGC掀起内容生产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