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战略新视角
从“后疫情时代”数字工具的发展角度出发,总结疫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更多企业去拥抱数字工具,但疫情过去,却不会因此消失。数字工具对于一些企业已然从疫情影响短期经营的不得不用转为长期的经营选择。而在外力刺激作用消失,这时候更考验企业自身的硬实力,行业洗牌或许在所难免,大者恒大,强者恒强。
背景:
(资料图片)
三年了,我们似乎终于迎来了“后疫情时代”。
正如白岩松说的那样,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防控措施的叠加优化,意味着我们正式迈向了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
过去三年,虽说数字转型本身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考虑到疫情客观原因确实带来了转型“加速度”,倒逼着一个个企业主动去拥抱数字化技术。那么,当一切回到过去,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化进程又该呈现怎样的发展脉络呢?
体验棘轮效应驱动:不可阻挡的数字化潮流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进程究竟该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
先说结论,在老章看来,后疫情时代,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潮流依旧势不可挡。即便没有疫情这个“催化剂”,结果可能也是如此,综合来看,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考虑。
一方面,大趋势所然,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草莽时代结束,关于其反垄断等方面的监管也扑面而来,互联网流量竞争已然从存量竞争转为争量博弈,互联网红利殆尽,需要通过新的途径实现降本增效。
而谈到降本增效、生产力的提升,数字化工具或许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疫情可能有加速进程的作用,但没有疫情,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数字化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每一次技术工具的发展一定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各行各业都不能置身事物。而在今天,数字经济时代其实也类似,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转型是时代给予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另一方面,也是从企业自身最真实的感受来看,人们对于便捷工具的使用其实具有“体验成瘾性”,比如智能手机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甚至被称为人体“电子器官”,这就是“体验成瘾性”。
在老章看来,这其实是“体验棘轮效应”所产生的用户体验升维:优秀的体验使得用户习惯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比如,习惯了智能手机的人们很难再回到功能机时代。
关于这种“体验成瘾性”,在电子签名上体现的其实非常明显。
抛却疫情期间电子签名带给企业复工复产方面的赋能,它确实实打实的带来商业效率提升,使得商务签约这件事变得更便捷,打破了空间层面的限制,这其实就是具有“体验成瘾性”。
就像原来老章以前评论文章曾经说过的那样,疫情期间的电子签名是在“治病救人”,而疫情过去的电子签名则是在强身健体,让企业业务流程变得更高效、更健康、更有生命力。流程的数字化,其实就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助力行业效率提升。
此外,相对于其它数字工具,电子签名还有社交关系链的影响,因为在B端的商务社交中,合同签订需要多方参与,尤其是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影响,更易引发其产业链上下游产生链式效应。此外,大企业无疑是企业服务市场的“明星”,和TO C企业邀请名人代言一般,TO B企业可以让大客户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传声筒”,另类“明星效应”下,让电子签名被更多企业所使用。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企业的共识性正确。从业务发展层面来看,不管有没有疫情,无论什么基因的企业,未来企业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安全利益,或者从一些管理场景的角度,都要求企业拥有前瞻的洞见,主动选择拥抱数字化转型。
“催化剂”退场:“原色”发展下战略该如何抉择?没了疫情,数字化的列车肯定还会继续向前行驶,这一点已然是毋庸置疑了。但是“催化剂”退场了,一切回归正常,产业发展速度也将回归“原色”,它肯定会带来些变化,这一点或许也是毫无疑问的。
在老章看来,当疫情推动的产业热潮退却,产业首先发生改变的或许就是分化与洗牌。
事实上,过去很多产业风口的出现都会经历类似的场景。在风口出现,各路玩家跑马圈地纷纷卡位,资本加持行业热度急速上升。而在后期,当“兴奋剂”退却,迎接行业的往往是洗牌。
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经营受限,企业主动甚至迫切去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工具来解决或者缓解疫情期间面临的问题,市场属于“狼多肉多”的情况。而现在,对于部分企业服务领域的中小玩家而言,其实是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市场恢复正常,企业转型的“迫切感”其实大大降低了,这时候可能就更容易分出个三六九等,这时候才更符合产业本质。
ToB领域需要很多的积累,产品、技术、商务、市场,包括对客户的理解等等。换言之,真正具备实力的头部玩家优势会更明显,更容易脱颖而出,没有特殊环境加持下,其他长尾公司可能更没有机会。尤其是电子签名赛道,目前电子签名领先玩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上升期的企业团队+高用户黏性的企业社群+网络效应”。
尤其是网络效应,这个电子签名这种具备社交属性的数字化工具所独有的。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少的会越来越少,多的会越来越多。就像美国的DocuSign,市场占有率达到70%。
此外,当市场助力消失,企业更多地需要依靠运营驱动增长。一手是服务,另一手,则是营销。
一方面,企业服务,重点是“服务”二字。做好产品服务,一定是更容易留存,让企业客户黏性更高。让用户用起来很爽,相对于其它品牌更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服务不是一句口号,如何用心做好。做到客户发自内心的满意确实需要真心地做好调查、抓住核心、服务好客户真实需求点,用心并长期坚持做好每个小细节。
另一方面,则是营销。当然了,服务好已有的用户,远处的用户也会慕名而来。把目标“客户”当做用户去做好服务,回到企业客户的业务场景去服务好每一个细节,树立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此外,重视品牌营销和美誉度包装,品牌效应无论C端还是B端其实都适用的。好的品牌形象会在润物细无声中,给潜在客户群体的心中树立一种良好的用户心智,一旦需要,这个心中一直以来的品牌可能往往会是首选。
具体操作包括社群营销、KOL营销、内容营销、会销、公益营销等方式。
最后,高筑墙、广积粮,打造企业竞争“护城河”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
“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
企业服务市场可以依靠运营效应、模式驱动,但最本质上它仍旧是技术导向性产业,好的产品可以带来自然企业客户流量口碑。这需要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持续投入,让自己始终处在行业风向的引领位置上。当你一直都是引领者和创新者,既能不断满足企业客户的需要,又能规避后来者的冲击。
营销可以模仿,模式可以模仿,客户洞察可以补功课学习,但技术不是说想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而这其实就是企业最强大最根本的“护城河”所在。
步入“后疫情时代”,没有了增长催化剂。但数字化的力量依旧在不可阻挡的前进,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加入进来。而在这个时候,谁将变得越来越强大?谁又将成为潮水褪去的裸泳者?我们且行且看,让子弹飞一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