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林」获近3亿元B轮融资,以合成生物技术推动特色产品降本放量 | 36氪首发

2022-12-09 18:41:15来源:36氪

近日,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瑞德林生物」宣布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珠海金航、格力集团产投公司、无锡新尚资本、常德开源等机构跟投,现有股东东方富海、松禾资本、常德财鑫等继续追加投资。该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研发平台、产业化及人才等方面的持续投入。


(资料图)

瑞德林成立于2017年,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建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专业,曾担任某医药上市公司集团副总裁,在多肽产品开发方面经验丰富。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黄华博士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酶学专业,在UIUC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赵惠民教授),从事酶改造及定向进化、多酶连续催化研究15年;2022年黄华团队在期刊ACS Catalysis(IF≥13.7)发文,利用酶组学首次解析了麦角硫因硫酸盐的完整代谢途径。

当前,国内多家合成生物企业正处于跨越量产“死亡谷”的关键时期,尝试将核心单品推上产业化和商业化,获得规模现金流。刘建表示:瑞德林已跑通多个特色产品的研发、量产和商业化,包括蓝铜肽、玻色因、麦角硫因、依克多因、芋螺肽、类蛇毒肽、乙酰基六肽-8、NMN、谷胱甘肽、肌肽等。受制于疫情,订单未足额供给的情况下,公司2022年营收实现增长近两倍;预计2023年营收将实现3-5倍增长。

现阶段,瑞德林团队规模超过300人,超60%为研发人员,其中有超百人从事酶筛选改造、酶应用开发研究。完成B轮融资之际,刘建接受了36氪专访,讲述瑞德林的技术平台、选品逻辑、组织管理、柔性生产等;其中体系化的选品策略和“双长制”的组织管理方式,颇具参考价值。

技术能力

在正式创立瑞德林前,刘建已在“多肽”领域从业多年,彼时主要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生产多肽。2012年时,刘建与黄华深入探讨了将合成生物技术用于肽类产品合成的可能性:

“肽类分子的手性中心多、水溶性好,化学合成规模小、成本高。第三代生物技术是利用酶合成各类物质,酶的立体选择性高,在催化底物反应的过程中,总是选择空间上最匹配的那一个;且生物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氨基酸的水溶性好反而成为一个优势。”刘建当时便意识到,“这技术,简直就是为肽类产品而发明。”

2017年,刘建从上市公司离职,联合已归国的黄华及其他四位合伙人,搭建了瑞德林的创始团队,正式启动创业之路。彼时,“合成生物”的概念在国内还不被熟知,他们以“酶”筛选和改造为核心,先进行了无细胞合成,设计细胞外的反应空间;后续又延伸到细胞内代谢网络的构建。

据了解,除了上百人的酶筛选改造与应用研究团队外,2022年初,瑞德林在英国成立了人工智能子公司,用AI技术和生物计算辅助酶等生物元件的虚拟筛选。“事实上,国际上Arnold和赵惠民实验室、薛定谔计算平台的算法,我们都在测试和使用,也在构建自己的算法,当前生物计算已大幅加速了瑞德林酶筛选和改造方面的工作。”

在实验室自动化建设上,瑞德林搭建了国内领先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可自动化完成9步连续操作,单日处理样本量上万个,目前瑞德林的酶库资源容量超过百万级,其中已投入应用的酶数量接近1000个。

基于百人研发团队和技术平台能力,瑞德林当前推向产业化的单品超过30个,每年完成中试、进入量产阶段的产品也有近20个,“我们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项目矩阵,或者叫项目序列”。面对众多等待产业化的单品,瑞德林又是如何对产品进行定位,排列开发优先级,以应对市场需求?

简言之,瑞德林将产品分为四类:现金流产品、短期产品、中线产品、长线产品。创业之初,瑞德林规划了数个短平快产品,如蓝铜肽、玻色因等能够迅速贡献收入的护肤品成分,为企业带来稳定现金流。

第二类短期产品,单品市场容量在数亿元到十几亿元不等,如谷胱甘肽、肌肽、麦角硫因、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等;第三类中线产品,市场规模在几十亿到超百亿之间,如GLP-1受体激动剂的原料成分;原本定位为短期产品的麦角硫因、母乳低聚糖(HMOs)等,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容,也将陆续进入中线产品的队列。

第四类长线产品,包括酶促DNA合成技术、PDC(多肽偶联药物)、创新产品等,对应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选品逻辑

当前,瑞德林已涉及功效护肤、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六大领域。刘建从战略定位、市场选择、技术能力、量产规划4个维度理解,详细阐释了瑞德林的选品逻辑。

首先,选品不能脱离战略定位,即聚焦抗衰的生命分子。所谓“生命分子”,就是由氨基酸、糖和核苷酸为单体构成的分子。生命分子天然参与生物体内代谢活动,安全性好;多数生命分子有多个手性中心、水溶性好,通过传统化学合成技术成本高、产能小,属于有待深入开发的“潜力产品”。

市场选择方面,核心要评估未来的市场“增长潜力”。在国内,瑞德林率先推广麦角硫因、蓝铜肽、S-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黑绷带核心成分)等原料成分。除了安全性好,潜力产品的作用机理已得到研究验证,有效性明确,且在国外通过了法规准入。只是阶段性受限于产能和价格,仅用于医药或高端功效护肤领域;随着生产技术的升级,未来有望应用于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等方向,实现爆发性增长。

技术能力方面,瑞德林搭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平台,既覆盖以“酶”为核心的生物合成技术,包括细胞外反应空间设计、细胞内代谢网络构建;也有绿色化学技术(如点击化学、光电催化、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

“必须不能‘唯技术论’,没有说哪种技术路线就一定最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技术组合,取长补短,能实现产品成本的大规模下降。完全基于技术路线、技术能力去选品,有可能会忽略市场真实需求,一旦产品没有成本优势,往往难以变现。”刘建向36氪表示。

由于大量资源投入于研发,阶段性投入中试、数吨级量产的单品有20余个,在规模化量产环节,瑞德林选择柔性生产模式,即“一条产线能够生产多个产品”,以实现生产的快速切换。

“产品立项时,需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从前到后都想明白。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它的性格特点、底层逻辑是什么,成本空间在哪里、未来市场规模有多大,都需要讲得清楚才能立项。”

在刘建看来,谷胱甘肽、NMN等单品未来的价格一定会降低至百元/公斤的水平,也只有到这一价格区间,才有望大幅拓展应用场景,成就大宗级“明星单品”。为了在已经或即将到来的“价格战”做足准备,瑞德林立项还有一项规则,即产品成本必须降低50%以上,“有些产品成本甚至要实现三四个数量级的降低。

以谷胱甘肽为例,瑞德林历经一年半时间,将谷胱甘肽的成本降低至对标企业的50%以下,同时先将目标着眼于药品之外的增量市场,如功能性食品原料、功效护肤,乃至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等领域。据介绍,瑞德林数百吨级生产线正在试产中。

“谷胱甘肽这一产品,我们未来目标是千吨级以上。参考氨基酸、维生素的发展轨迹,产品拓展到动保农业领域后,整个市场增长到了数十万吨。”另外,瑞德林将NMN也定位为“维生素”级别的单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未来一定会走向几千吨、上万吨的量级。”

当前市场中,习惯将品类划分为大宗商品、特色产品、定制产品,对应的量产级别分别为千吨/万吨级、吨级、千克级;对应价格依次提高,大宗商品的定价往往在每千克几十元或百元,定制产品每千克或可高达数万元。“瑞德林认为的潜力产品,是希望从特色产品中筛选出一系列单品,通过价格降低、规模扩容,将它培养成大宗商品。”刘建介绍道。

“双长制”组织及数字化管理

在中试产线及量产工厂建设方面,瑞德林已在深圳南山区、甘肃白银市建成中试及试产车间;准备在深圳、珠海再建两条中试产线。另外,公司在甘肃白银已建立4500㎡的生产车间,年生产功效原料及新材料的产能为数十吨;珠海11000㎡生产车间即将投产,设计年产能为数百吨。

对于合成生物创业公司而言,既需要在前端实验室中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也需要在工厂及发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同时也需要能准确判断市场的管理运营团队;团队融合和组织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难以绕过的难题和瓶颈。

针对此,瑞德林选择了“双长制”的组织管理方式,由首席科学家带领技术团队,主攻技术创新;由CEO带领除技术以外的团队,主攻管理创新。技术方面,“公司内部不区分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验室将基础科研推行到应用维度的科学家、在传统发酵工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属于技术团队,大家有同等的拿高薪、持有公司股权的机会。”

管理方面,瑞德林引入了30多位世界500强或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发挥运营管理带来的效率优势,成为技术之外的第二推动力。

此外,瑞德林每年投入逾千万元建设数字化系统。仅研发层面,已自主开发10个信息系统,汇集人员、设备资源、项目技术等关键要素,助推项目流程自动化管理。以资源管理平台为例,系统会监测设备的使用率,提示设备资源利用是否不合理。

在市场策略选择方面,即便实现了原料成本的大幅降低,现阶段瑞德林仍聚焦于2B业务,尚未向下游2C场景拓展。据了解,瑞德林市场策略当前主要实行合作开发模式,与其直接或间接合作的国内外上市公司已超百家。“生物合成技术,与天然提取、化学合成技术并列,属于底层的物质合成方式。这种底层技术适合用于生产原料、原材料,核心是2B的生意。”

当谈及对标企业时,刘建表示化学合成时代,诞生了杜邦、巴斯夫、帝斯曼等产业巨头。近几年,化工巨头纷纷尝试从化学产业链的制高点,调头成为未来的生物制造巨头,这其中帝斯曼的转型最为迅速,值得对标学习。“未来当合成生物技术成为主流时,至少一半的物质将通过这一技术路径生产;一家企业只有储备了丰富多元的产品矩阵,才有可能成为生物时代的帝斯曼或巴斯夫。”

标签: 生物技术

上一篇:国产大飞机C919起飞
下一篇:每日看点!微软有意打造超级应用,但真的有这个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