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给苹果做代工,是个很难的生意
昨晚( 11 月 8 日 ),为苹果做 Airpods 代工的知名 “ 果链 ”公司歌尔股份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
【资料图】
“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
虽然公告称业务变动预计影响 2022 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 33 亿元,占公司去年年度营业收入的 4.2%,看起来占比不高,但,你要明白暂停生产发生在当下,而距离 2022 年结束只剩两个月了,这个数字隐含的影响可能会大很多。
市场不会说谎,近 300 万手的卖单封停,预示着情况并不乐观。
关于这次突发风险,市场传言歌尔股份在 Airpods 产品上连续三年有不良率造假行为被苹果方面逮了个正着,另一种更详细的传言称歌尔股份是在 “ 把不良品造假为良品出货。”
知危编辑部通过邮件向歌尔股份方面联系想了解更多详情,但截至发稿并未获得任何回复。
抱着审慎态度,市场传言不能尽信,但从公司公告中 “智能声学整机产品 ”、“ 境外某大客户 ”字眼来看,极大概率是歌尔股份为苹果代工的订单出问题了。
那么,这个问题严重吗?
首先,我们说一下歌尔股份的业务构成,主要是三个部分:精密零件组、智能声学整机、智能硬件。
精密零件组指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各类传感器、精密光学模组等。
智能声学整机指有线耳机、智能无线耳机、智能音箱等。
智能硬件指 VR/AR 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家居等。
三项业务在 2021 年的营收分别为 138.40 亿元、302.97 亿元、328.09 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 17.99 %,39.37 %,42.64 % 。
而歌尔 股份最大的客户,就是苹果,来自苹果的销售额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额的 42.49% 。
歌尔股份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已经长达十余年了,2010 年,歌尔股份就进入了苹果供应链,为苹果供应声学组件、有线耳机。
2016 年秋天,苹果发布了 AirPods 1,在全球引起了一场 TWS ( 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 ) 耳机的热潮。虽然 AirPods 当时被调侃长得像小猪佩奇或是吹风筒,但相比市面上两只耳机需要线连在一起的 “ 假” 无线耳机,用户很买 AirPods 耳机的账,都诚实地掏了腰包。
2017 年,由于给 AirPods 做代工的英业达良品率不及预期,苹果将更多的订单转给了立讯精密。考虑到供应链安全性的问题,作为供应链端水大师的苹果,又逐渐开始把 AirPods 的代工订单喂给了歌尔股份。
2019 年,歌尔股份进入了 Airpods 2 的供应链,成为苹果 Airpods 系列第二大供应商,歌尔股份的营收也开始坐上了火箭。
与 AirPods 相关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营收从 2019 年开始飙升,2018-2021 年分别为 68.13 亿、148.23 亿、266.74 亿、302.97 亿。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是苹果成就了歌尔股份,苹果一个不开心,歌尔股份就会元气大伤。
现在,歌尔股份的公告称“目前与该客户的其他产品项目合作仍在正常开展 ”,看起来影响不是很大,但以苹果对其供应链一贯的苛刻态度,后续的合作未必乐观。市场已经开始有传言,AirPods 产品的后续订单将转移给立讯精密以及瑞声科技。
这项占歌尔股份营收近 40%的业务,似乎前途未卜。
这是所有 “ 果链 ”公司的通病:过于依赖苹果,失去苹果的青睐后一蹶不振。
加入苹果供应链的确能给公司带来大量的订单和不菲的收益,但赚来的收益,为了跟上苹果的需求,还要拿来扩产,变成苹果的形状,可你不知道哪一天,苹果就不跟你合作了,你的投入是打了水漂的。
摆在眼前的一个例子是欧菲光。
2016 年 11 月,欧菲光通过收购广州德尔塔影像公司进入苹果供应链,负责苹果手机摄像头模组的代工和组装。
进入苹果链后之后,依靠苹果的质量背书欧菲光也逐渐成为多个安卓厂商的供应商。
这让欧菲光的营收增长走上快车道,2017-2019 年,营收从 338 亿元增长至 520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4% 。
而随着欧菲光的摄像头技术逐渐落后,达不到苹果对摄像技术的要求,2020 年以来市场上频频传出欧菲光被苹果移除供应链的信息——直到 2021 年 3 月,欧菲光才正式发公告确认被苹果踢出供应商名单。
原先给苹果定制的生产线 ( 固定资产和在建过程 ) 、生产的零件 ( 存货 ) 、前期的研发支出 ( 无形资产 ) 全都打了水漂,同时也降低了安卓厂商对欧菲光的信心。
2020 年,欧菲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27.71 亿元,你猜是减给谁的?
这让欧菲光出现业绩巨亏,2020 年从预计盈利 8.1-9.1亿元,变成了亏损 19 亿元。
从更远的过去来看,果链供应商们也一直“ 记吃不记打 ”,以为自己能像富士康一样跟苹果走很远,最后却都被淘汰。
乔布斯 2007 年发布初代 iPhone,中国台湾企业宸鸿是那块触摸屏的独家供应商 ( 工艺由苹果与宸鸿共同研发 ) 。
没过多久,苹果为了规避单一供应商的风险,要求宸鸿将生产工艺分享给包括胜华科技在内的另外两家触摸屏厂商,宸鸿锅里的肉,被苹果轻而易举地分给了别家。
而后来者胜华科技,曾是 iPhone 4 最大的触控屏供应商。但苹果在设计 iPhone 5 时选择了内嵌式触控屏幕技术 ( In-Cell ) ,胜华科技没有该技术,很快 “ 被分手 ”,最终破产。
在电池这块,苹果曾把 iPhone 3 和 iPod 20% 的电池订单给了欣旺达,2011 年欣旺达借此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等到了 2012 年,iPhone 4 登场,而欣旺达却没能拿到苹果的单子,德赛电池成了苹果的新欢。
所以,行内有一句话叫“ 铁打的苹果,流水的果链供应商。”
你可能会问,这些厂商都是有自己技术的呀,为什么他们离开了苹果,不能用技术去给其他品牌做东西呢?
其实,刚刚提到的电池订单被取代的欣旺达,也不是没有挣扎,转头接下小米的订单,当年营收增长 36% 。
可惜,他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 13% 。
苹果是一家十分会 “ 创造使用概念 ” 的公司,很多时候消费者是在为苹果的产品概念买单,同类产品换到别家,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比如歌尔股份未来一旦真的失去了苹果,他能不能帮别的厂商生产 TWS 耳机呢?
肯定能,他们也正在做,但,你再一看市场份额:
全球 TWS耳机市场份额,图源 Counterpoint
苹果占这个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也是售价最高的那一档 ( 意味着供应商毛利高 )。
看起来 “ 能生产 TWS 耳机 ” 在市面上是一个 “ 通用能力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 “ 为苹果量身定制 ” 的能力罢了。
一旦失去苹果,未必会死掉,但过得肯定会不滋润。
拿了苹果的订单,赚了苹果的钱,看起来风光无两,但背后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很难做的生意。
而市场上的投资者们,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 果链 ” 概念被一炒再炒,估值算的一个比一个猛,计算器恨不得按到 10 年后。
实际上呢?
“ 明明只是三五年的炮友关系,拿 PE 一算,却给了诰命夫人的身价 ”
声明: 本文仅供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