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阅读学术论文,如何做到只看一次便过目不忘?
编者按: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便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可看的东西和要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何才能有效吸收知识?尤其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如果那些学术文章能够只看一次就有办法记住的话,岂不妙哉?本文为你介绍这种神奇的办法。警告:天上不会掉馅饼。文章来自编译。
你所有的概念知识与自传记忆都是故事的集合。它们全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众多 URL 组成了万维网一样。与 web 一样,如果位于你的知识和记忆“内部网”(intranet)的“页面”(page)没有被其他页面引用的话,那你就再也没法检索到这个孤儿,它就不再是知识了。
(资料图片)
你会用内心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概念知识。当你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你会尝试新的概念和事实,并用内心的声音跟自己讨论。在潜意识里,你会将它们与你已知的事情、已经内化的故事联系起来。
我想教你如何刻意地与自己进行这种内心对话,并且通过更加有意识地将记忆与知识用叙述的方式关联起来,从而成为强大的学习者。在搭配自觉意识一起应用时,这种技能就叫做元认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不仅仅是对思考的思考,你还必须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就如何管理认知和学习做出选择。
图 1. 利用元认知,思考你的想法,主动深入地阅读。元认知是一种超能力,可让高水平学习者深度阅读,从内容中提取关键概念和事实,并将这些学习转化为新知识。
为什么我必须自己开发这些技巧我属于那种不擅长将名字和面孔联系在一起的人。
有时候我会走进一个房间,然后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去那里。
在生活中,我有好几次出现过在大型商场停车场兜来兜去也找不见车的情况。
而且我肯定不是那种记忆竞赛的选手,能够实现看似超人一般的记忆壮举。
我也不是天才。在生活当中,我确信有很多人都比我聪明得多。
上中学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班上大概排 50% 分位左右。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是学得很辛苦,但后来我对整个学习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吸收了一系列已被认知科学证实的做法。在做出这些改变之后,我在大学生涯的剩余时间里拿到了全 A 的成绩。后来,我考上了医学院,四年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事实上,每一次医学院考试我都是全班成绩最高的,我们班有 200 人。
我之前写过我是怎么改变学习能力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我讨论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有一点我几乎没有深入探讨过,那就是如何通过阅读非小说和学术内容来训练自己思考“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就叫做元认知,它增强了我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我会教你如何阅读学习材料,观看教学视频。我们的任务是只看一次就永远记住。我会时不时用一种叫做间隔重复的东西,来帮助你记住所学到的东西。(所谓的间隔重复是什么意思?别着急,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的。)
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先整理一下内务。再次,我会用“消费”这个词作为速记,用来表示阅读、观看或聆听,具体含义要看你当时在用哪种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可以是书面材料、图像、视频,音频或其他媒体。我会把这些媒体统称为学习材料、学术内容或类似的变体。
我希望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系列的关键技能上面。这些技能可以让你一次性消费所有的学术内容,并做好脑子永远记住的准备。只要遵循这些步骤,你就可以只看一次课堂笔记、讲义、学术论文或者教科书,就能收获它们必须提供的所有知识和见解。然后,我会教你如何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思维之中,记住所有的事实和概念。过目不忘。
知识获取与知识维护导论你必须采取两个步骤(有科学依据):
第一步是知识获取阶段,由元认知提供支持。这个阶段你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消费学习材料,这不仅让你可以将它们保存进记忆中,还可以任意检索,这又会引出…… 第二步,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知识维护计划,你得不断练习访问所学的知识,并且隔一段时间就重复这些练习。(是的,这就是所谓的间隔重复!如图 2 所示。)利用这些策略,你不仅会成为明星学生,而且会永远记住所学的内容。
图 2.忘记最近学过的材料是很自然的事情。通过练习检索一段记忆,并且间隔一段时间就重复一下,慢慢地,我们可以让这段记忆的检索变得容易。
在处理学习材料时,你的主要目标是提取所有重要的概念和事实。你需要用非常具体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建立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为以后的高阶思维过程奠定基础。
不妨这么想吧:你学到并记住的东西构成了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更复杂的思考和分析。你可以折腾学到的东西,用它们来开发、应用、评估和创作。如果你像我一样,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各个知识领域,通过混搭弄出新的发明和点子,就能从中获得巨大满足。
如何提炼学习材料的精华当我在消费学习材料时,我会带着不再读、再看、再听第二次的目标去处理这些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最大的低效行为,是对学习材料的消费和再消费。学生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划出重点,然后反复多次重看那些重点。他们会听完一个讲座之后再听一遍。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视频,指望能记住里面包含的知识。由于学生往往将阅读视为一种被动活动,因此只有少量内容能够从纸上转移到脑子里面。被动重读的效果不比看第一遍的好多少,而且需要的时间也一样长。划重点和被动地重新阅读重点并不能增加多少知识。
如果你有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那就得善于从内容中提炼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自己的脑子里。这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需要审慎刻意——而不是被动地消费和再消费那些学习材料。
一篇学术文章里面包含的知识肯定会包含有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任何知识体系当中细粒度最细、最原子的元素——是更大、更复杂的学问的基石。就你的目的而言,未必里面罗列的所有事实信息都值得铭记。你在阅读时,需要做出有根据的判断,确定哪些事实需要获取和保留,哪些只是给故事锦上添花的说明。
在消费学术内容时,你的任务是解析、理解和提取。就算是学术水平最高的著作里面也会有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在通过阅读去学习时,你需要处理那些材料并提炼成核心内容。你要寻找希望一并带走的相关信息。然后你得把新知识安装到思维过程当中,这样你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这几乎相当于一场军事演习。它需要你下功夫。跟大多数学生那种被动无效的阅读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要严格多了。你要在材料里面寻找重要的事实、中心主题、概念以及程序性知识,确定哪些值得你付出关注、认知负荷、理解和记忆。
一般来说,学习材料里面的概念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元认知努力。概念这个东西很抽象,通常有助于将事实和想法组织成一套理解体系。概念性知识可能很难理解,而且第一遍的时候往往很难领会。
在最好的情况下,你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永远都不需要再回去重读。但是,在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阅读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出现需要重新阅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部分内容的情况,因为你很难解析和理解那些内容。
这有时候会是很困难的一次练习。这时候你将应用元认知来解构和重构概念,你会需要多次运用这种元认知。你需要为某个东西建立心理表征,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具体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或者也可能是抽象的,只是一个概念或想法。你就是用这种内部表征或心智模式(图 3)来思考、操纵和运用这个概念的。当你在脑海中消化新想法并刻意将它附加到你已经拥有的其他知识上时,这个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这也是阅读过程当中学习最主动的时候。
图 3. 心智模式让我们得以组织好对现实世界的实体和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可以理性地考察、分析和操纵这些事物。
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章节以及插图时,你应该找出并记录想要记住的每一个事实。(稍后我会详细说明如何记录想记住的内容。)你会遇到文章提出的所有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你都需要进行内部质量评估,以确定自己是不是完全理解了。这是元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来主动评估自己的理解状态的。
我不是在阅读的时候做无效的笔记,而是做一件更强大的事情:我会利用技术创建与学习材料的概念和事实相关的抽认卡,然后间隔重复记忆。在检索练习中,如果找出答案很困难,我可以单击一个链接,在与抽认卡相关的确切位置打开源头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刷新自己的记忆,并快速回到我的检索练习。
思考你正在阅读的材料,并反思你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这需要一些上下文切换。阅读并思考内容。然后想想你是如何处理那些内容的。当你在学习进行这种转换时,你可能会体验到沉重的认知负担,这种负担在元认知成为习惯之前尤其沉重。但不要气馁——它会慢慢变容易的。元认知还是可以传授和学会的。
当你在消费学习资源时,你会遇到一些有时晦涩难懂的概念,没法用你可以掌握的方式来解释。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另外的来源去学习这个概念。与其纠结于一位作者传授特定知识的方法,不如寻求其他专家的指导。多亏有 web 和搜索引擎,这很容易办到。事实上,在上大学和读医学院的时候,我用得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定期阅读同一主题的多个资源。我之所以有时间这么做,是因为我没有浪费时间重读所需的内容。
运用元认知的指导示例那么,元认知是什么样的呢?在我消费学习内容的同时,不妨让我带你去兜兜风吧。
当我在消费学习内容的时候,我既要思考内容,也要关注我的注意力是不是已经没了,同时还得评估我处理遇到的事实和概念的能力。我要不断经历解析和识别内容的循环。有哪些重要事实?有哪些突出的概念?我弄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是我不明白的?
然后我会换档,开始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确定哪些知识与我的现有知识是匹配的,哪些重要知识我得带走。我会问自己以下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如何才能简要总结这个东西?有哪些关键概念? 这个东西有没有让我想到了这个知识领域的某个我已经知道的东西? 它是不是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不相关的知识领域? 我还知道哪些其他东西可以支撑这个概念的真实性? 我能想到与这个概念相矛盾的任何其他东西吗? 我是不是知道一些具体或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或阐明这个概念? 理解这一点对我来说有多大的挑战性? 如果这是WHAT的话,我能解释WHY吗?(或反之亦然) 为什么知道这个如此重要? 我觉得它有趣吗?为什么会有趣,或者为什么无趣呢? 我觉得这很奇怪吗?为什么会这样,或为什么不是这样? 在现实世界里我应该应用它呢?这些都是我用来跟自己对话的一般性问题。我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用这些问题来对自己发起质询,考查自己消费内容时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我在阅读时即兴提出的那些量身定制的问题。
对于与内容的互动来说,这种元认知学习法是一种非常主动的学习方式。当然,与一次被动阅读相比,我的“只看一次”法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这种办法学习的深度要深得多。事实和概念被植入到心智模式,并与我对主题领域的先验知识建立关联,甚至与其他看似无关的领域也建立起关联。
这种技术确实很棒,但这种消费内容的方式并不足以让我永远记住所学的内容。
永远记住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永久性地记住你所学到的东西?遗忘是人类大脑的正常运动。艾宾浩斯在一个多世纪前进行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能不能刻意维持回忆起你希望记住的特定知识的能力?办法只有一个:通过检索练习有目的地维持记忆。
不知道什么是检索?检索就是测试你对每个概念和事实的记忆情况。我们可以使用抽认卡来进行检索练习。这特别方便,因为你可以随时自行完成。也可以通过跟朋友一起学,或者在学校的时候,当老师在课堂讨论、测验或考试中对你进行测试时练习抽认卡方法。对我而言,正式的学术生涯阶段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如果我想永久性地记住东西,抽认卡是我的首选。
检索练习的好处以及所谓的测试效果已经被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数百次。我喜欢这么打比方,这种检索练习就好比把你的大脑带到健身房,然后坐上一个专门用来保持我对特定概念或事实的记忆的器械。每张抽认卡就是我的头脑健身馆的一个定制的器械或锻炼项目。 (图4)
图 4. 这种检索练习就好比把你的大脑带到健身房,然后坐上一个专门设计的器械,通过锻炼来保持对特定概念或事实的记忆能力。
警告:抽认卡是增强记忆能力的有力工具,但一开始不应该用它来学习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你得主动消费和理解材料。创建间隔重复的抽认卡,记录你想要记住的关键概念和事实。然后用抽认卡来测试,从而培养出你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能力。
图 5.闭上眼睛想想这块披萨。放飞你的思绪。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由于记忆的印迹(记忆的痕迹)是互相叠合的,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记忆都与其他记忆是相关联的。
为什么检索练习威力会如此强大,怎么才能让它更加有效?我们知道,每次检索一段记忆时,你都会改变记忆并增强回忆起来的能力。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知道记忆是存储在一组突触里面的,而这些突触则属于一组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叫做印迹。典型的神经元有数千个突触,毫无疑问,存储特定记忆的印迹的相关神经元,也是存储其他记忆的许多其他印迹的一部分。这就解释了记忆的关联性为什么那么强,以及为什么当我们想到 A 时,很快就会不自觉想到 B,然后是 C,诸如此类,层层关联。
如果我让你想一下披萨(图 5),毫无疑问你脑子里会冒出一系列相关的、甚至有时候看似无关的想法。比方说,你对披萨的第一个想法也许是想起了自己在披萨店第一次跟老婆约会的情形。然后一想到老婆可能就想起了今天早上她要你今天早点下班回家。然后你可能又会为被迫赶回去尽共进晚餐的义务而烦恼——我们大脑的互联网大概就是这么运作的。
很幸运,我们拥有几乎无限的记忆存储容量,但有时在需要检索记忆的时候却检索不出来,这实在令人烦恼。大家应该都有过那种话到嘴边就是想不起来的体验吧。
当我们练习检索时,我们就增强了回忆起那一段记忆的能力。这是因为此举强化了记忆印迹的突触连接。但是,我们每次检索记忆的时候也会建立起新的关联,因为我们会将记忆与每次检索时所处的环境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同激活的神经元会共链接(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赫布理论),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这条准则众所周知,并且它在刻意检索练习的威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每练习一次检索某个事实或概念,未来再次检索该事实或概念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如果你希望随时掌握的学术性事实和概念有很多,把每一个都进行检索练习可不可行呢?想象一下,你给自己希望能够轻松回忆起来的学术概念和事实都制作了抽认卡,总共有 20000 张。每天早上起床后你会做什么?练习检索所有这 20000 张卡?
这就是间隔重复的用武之地。间隔重复不是全部都要抽认。而是只练习最有可能忘记的那些卡片的一小部分。用一个好的间隔算法来选择和安排日常练习,如果抽认卡的规模是 20000 张的话,大概每天需要抽认的数量不到 100 张,至少坚持一个月。 (新一点的抽认卡往往需要在第一个月加大练习频率。)间距算法的考虑因素包括上次练习时回忆起正确答案的难易程度,以及自上次练习以来已经多久没有练习。
除了让管理大量抽认卡具备可扩展性以外,间距重复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当你快要忘记答案但又还没有彻底忘记时,你应该开始练习检索。回忆起答案所花费的精力越多,练习检索之后,未来回忆起这个概念或事实的效果就越好。
关键要点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效、强大的学习者,你不必成为记忆选手或天才。甚至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你可以是一位心不在焉的教授。利用元认知,用探究之心,去消费学术内容,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技能了。通过思考你与内容有意识的互动,并在处理内容时与自己对话,你就可以识别出重要的地方,你还得对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和理解程度进行质量检查,并仔细思考这些新知识可以放在你已知的知识领域的什么位置。
当你在建立知识库时,当你在使用学习材料时,要用间隔重复的抽认卡捕获所学的知识,不断练习,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找出差不多要忘记的一小部分卡片,每天练习一下检索。如此,你会发现所有你想要记住的东西都能保持在记忆里,直到永远。
本文提出的建议有众所周知的认知科学原理以及我个人的成功来背书。我曾经是普普通通的一名中学生,但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完成了华丽转身,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样你也可以做到。
延伸阅读:
“救命,我的大脑超负荷了”
慢速阅读最有利于你的深度学习(上)
慢速阅读最有利于你的深度学习(下)
译者:boxi。